交通机构历史沿革演变
1978年12月,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前夕,成立马关县支前办公室,主要为前线部队提供后勤保障。1980年2月,根据省、州指示撤销支前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。1984年7月13日,根据老山防御作战需要,成立马关县支前委员会。
1992年3月18日,成立马关县扫雷领导小组,县委副书记周天道兼任组长,副组长4人,成员7人,下设办公室于县支前办,由祝金平兼任办公室主任,办公室工作人员3人,主要为前线提供后勤保障及善后工作。
1993年3月,根据省、州要求,马关县成立了战区恢复建设领导小组,下设办公室于支前办,编制5人,祝金平任办公室主任,工作人员4人,工作重点为支前及善后建设工作。同年4月13日,调整充实马关县扫雷领导小组,副县长盘天发任组长,副组长1人,成员9人,办公室主任由祝金平兼任,副主任王朝清,办公室工作人员7人。
1995年8月28日,成立文山州战区善后工作基金会马关分会,机构类型为事业单位,编制5人,其中,会长1人,副会长1人,是在支前办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,合署办公。1997年7月16日成立马关县战区善后工作基金会,编制5人,同样是在支前办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,合署办公,同时与扫雷办合署办公,工作重心转移到处理战争遗留问题,即善后工作。
2000年10月25日,钱家斌任战区善后工作基金会会长,基金会共4人,主任科员祝金平,基金管理员蒲天贵,秘书陈波。
2002年,县支前办(战基会)根据省州指示,进行撤并,原班人马以战恢办名称并入马关县工交局下属机构。2015年4月14日,根据上级指示,撤销战恢办机构,原机构5人全部分流到交通局等其他部门。
刘欣 摄
四个时间节点看马关交通发展
改革开放初期,马关作为集边境、民族、贫困、山区、老区、原战区为一体的县份,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当滞后,全县仅有公路里程约255公里且为砂石路,县城通往15个乡镇、健康农场的道路均为简易砂石路,乡镇政府与行政村、行政村与村小组、村小组与村小组的连接通道均为崎岖山路,群众出行及生产全部依赖人扛马驮,道路交通十分闭塞。1979年,马关县举全县之力支援前线作战,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。
到80年代末,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,全县经济社会逐步加速发展,边境地区以“军民共建”的方式实施主要通道建设。90年代初,成立了马关县公路网规划领导小组,制定了《马关县1991~2020年公路网规划方案》,1992年,省人民政府在文山召开发展生产恢复建设现场办公会,明确提出文山州工作重点要实现战略性转移,即从“一切为了前线,一切为了胜利”转移到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上来,从此拉开了战区恢复边境建设的序幕。
2012年末,全县纳入统计的公路总里程达2592公里,公路路网密度0.95公里/平方公里,其中:国道11公里,省道52公里,县道627.7公里,专用道18公里,乡道533.3公里,村道1350公里;三级及以上公路52公里,四级公路869公里,等外公路1671公里,等级公路率为38.8%。共有沥青、水泥路面471.15公里,公路硬化率18.6%,通乡公路油路率100%,建制村通达率达100%,自然村通公路率95.78%。1542个自然村,已有1473个修通公路,尚余69个未通公路。
十八大以来,马关紧扣中央支持西部发展和交通强国战略,抢抓机遇,持续加大交通基础建设投入,全力推进全县综合交通实现跨越发展。十八大以来,全县交通基础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7.5亿元,建成农村公路2083公里。截至2019年底,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4288公里,网路密度达1.55公里/平方公里,硬化率达96%(仅171公里未硬化)。全县125个行政村(社区)全部实现通沥青水泥路面公路,通畅率达100% ;全县1543个自然村通达率100%、硬化率达96%以上。群众生产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。
李波摄
十八大以来马关交通发展成就
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。2013年以来,累计完成农村公路硬化建设2083公里,直接改善652个村组20.3万人的出行条件,最大限度降低了群众物资拉运成本。全县公路硬化率从18.6%上升到96%,通车里程从2592公里增加到4288公里,增幅达65.4%,14个乡镇(场)、125个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100%,自然村通达率100%,形成了畅安洁美的通行环境。
县内产业发展条件更加便利。交通建设综合考虑产业发展需求,累计改造产业道路42条250余公里,为沿线45万余亩烤烟、辣椒、中药材等农特产业,为都龙、金厂及古林箐片区15万余亩热区作物创造了更加便利的生产条件。
乡村旅游发展基础更加扎实。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规划,紧扣“两纵两横”路网建设战略布局,倾力打造了马白马洒、坡脚新寨、仁和阿娥新寨、小坝子老董寨、夹寒箐么龙、金厂罗家坪等6条特色旅游干线网络,全面夯实马关乡村旅游路网体系,直接推动全县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发展。
马关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桥头堡战略地位凸显。县域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,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文马高速通车后,马关至文山行车时间将缩短至20分钟,马关将成为文山半小时经济圈俱乐部成员。G248线二级公路改造项目预计2021年底建成通车,项目建成后,都龙口岸将成为文山州府出境最便捷的通道,马关服务“一带一路”、乡村振兴战略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、融入珠三角经济区等战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。
钟开祥摄
马关交通未来发展蓝图
虽然马关交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,但处于边角位置的命运未彻底改变,大交通格局尚未形成,通畅能力和支持产业发展能力仍然有限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们将紧扣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交通强国战略,积极响应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指示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,全力加快农村公路升级改造,全面推动高等级公路网络建设,完善物流体系建设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交通基础保障。目前,已完成总投资120亿元的交通发展规划,计划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建成高速公路4条、二级公路5条、农村公路1300公里,建成14个四级客运站、3个物流中心,争取启动马关至河口、马关至文山铁路前期工作,完成1个通用机场建设规划。(文/王兴文)
来源:马关文艺
本章采编:靳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