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”好人没好报,坏人乐逍遥”?看完恍然大悟!

2020-08-11

我们都知道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;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”的道理。


然而,现实生活中,很多人看到的却是好人总是磨难多,好人总是命不好,甚至遭遇不幸、灾祸,早早离世。而一些作恶之人却享受荣华富贵、长寿,活得逍遥自在,所以怀疑善恶有报的因果。


真的会“好人没好报,祸害遗千年”吗?因果也会有失公允吗?


1.jpg


认善为恶,认恶为善


现实生活中许多“好人”,为什么没有让我们看到当生的善报呢?因为,一般人智慧没开,善恶不分,世间里所说的“好人”,不一定就是真正的“好人”。


《了凡四训》中记载一个公案:有几个儒生,去请教中峰和尚说:“佛家论善恶,如影随形。现在某人行善而子孙不发达,某人为恶而家门隆盛。那么佛所说的报应是没有凭据了。”中峰说:“一般人不明事理,智慧没开,认善为恶,认恶为善,不说自己颠倒是非,反而怨恨天地报应有差错哩!”大家说:“善就是善,恶就是恶,那里会认善为恶呢?”中峰就叫他们说说什么是善?什么是恶?有一个人说:“打人骂人是恶,敬人礼人是善。”中峰说:“那也不一定。”另一个人说:“贪财妄取是恶,廉洁有守是善。”中峰又说:“那也不一定。”大家都把平时看到的善恶说出来,但中峰都不以为是。中峰说:“凡是对人有益的就是善,只为自己的利益的就是恶。假如对人有益,即使打人骂人也算是善;假如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,即使你恭敬别人,礼让别人,也算是恶。”


现在我们身边一些好人,一般都说他好,认为是好人,但大家都认为的好人,不一定就是好人。


正如子贡问孔子说:“全乡人都喜欢、赞扬他,这个人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这还不能肯定。”


这些所谓的老好人的善举,也可能是为了哗众取宠、博得别人的称赞而已。这样的好人,孔子说是“乡愿,德之贼也!”这些不讲原则地的老好人,实际上是败坏道德的贼人。所以,真正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好人,不是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,应以善恶为标准。


其次,我们一般所说的“好人”,与真正的好人差距很大,圣人认为好人是奉行十善业的人。也就是奉行“不杀生,不偷盗,不邪淫,不恶口,不两舌,不妄语,不绮语,不贪,不嗔,不痴”的这些人。从这个最低的好人标准来看,很多好人的缺点就暴露无遗了。有些我们认为的“好人”,他们虽然也帮助了很多人,做了很多善事。


但是因为不懂得大自然的因果规律:杀生食肉乃至种种不善,在无知中伤害了其他许多众生。而放眼世间里一般所说的“好人”,他们虽然也有一定的慈悲心,但是因不明究竟事理,多属狭隘的有特定对象的有缘慈悲:比如一个人喜欢济贫救困,当然这是好事,会有善报。可是他还喜欢打猎钓鱼,杀生无数,对动物就没有慈悲,因缘际会,恶报也定会现前。所以,这些世间的好人常常做事善恶夹杂,距离真正世间善人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,难免会有恶报现前之时。


这些恶业一旦成熟结果,就很容易会导致世人产生所谓好人不得好报的错觉。


2.jpg


行善不见善,前世有亏欠


现实生活中,确实存在一种现象,就是你真存好心、做好事,也常有不顺利乃至不好的事发生:比如一个好人见义勇为救助一个车祸伤者,可伤者不但不感恩救助者,还诬赖是救助者撞了他。又如一个好人看到有人落水了,见义勇为去救落水者,落水者得救了,可是他却自己淹死了……


这难道不是好人不得好报的例证吗?不是,这是重报轻受的现象:无量劫来我们所造的重罪,本来会在将来有非常严重的果报,包括堕入地狱无量劫等等。因为我们行善的缘故,这些严重的罪报就以这种现实生活中的恶报给报销掉了,这就是重报轻受。


下面这则流传于民间的关于包拯的故事,可以让人了解万事有因果,眼见不一定是事实。


宋朝某地有一个少年父母双亡,身有残疾,乞讨为生,但他心地善良,经常喜欢帮助别人。当地一条湍急的河上没有桥十分危险,苦坏了当地父老。少年见此情景,想建石桥,便天天捡石头,日积月累,年复一年,石头堆成了小山。大家深受感动,一齐动手建造石桥, 在一次凿石时这个少年被崩瞎了双眼,人们慨叹老天不公。但少年却没有丝毫怨言,依然尽己所能帮助他人。桥刚刚建好,大家正在庆祝时,这少年竟被天雷击中身亡。就在此时,包拯公干至此。百姓纷纷拦住官轿替孩子鸣不平:“为何好人不得好报?今后好人何以做得?”包拯听说此事,义愤填膺,在少年的挽联上写下“宁为恶,勿为善”。不久,宋朝皇帝太子降生,啼哭不止,众太医也无从医治,束手无策。于是让包拯想办法,包拯见婴儿嫩白的小手上隐隐几个字,仔细分辨,竟是自己写给少年的“宁行恶,勿行善”,大吃一惊,慌忙去擦,字迹瞬间消失,婴儿见了包拯就不再啼哭了。此后,包拯通过梦游仙境明了少年的因缘,原来少年上世做恶多端,罪业甚大,偿还那一世罪恶需三世恶报才能还清。第一世以残疾之身孤苦伶仃;第二世以双眼瞎了却残生;第三世遭雷击暴尸荒野。那孩子第一世转生穷困残疾,但痛改前非,只想为别人做好事。于是,一世还两世的业,让他崩瞎了双眼。可孩子不怨天尤人,只是默默的为别人做好事。第三世的业力也拿过来一世还,所以雷击毙命。最后三世应该受的苦在一世就偿还干净,来世安排他托生帝王之家,荣华富贵,享用不尽。


心善、行善还遇到很多的凶灾,很多人看到这个现象,对于因果报应的事不相信了。他不晓得,今天所受的这些凶灾,是过去生中恶报的余报,等到这个恶报余报受尽了,福报就现前。


《三世因果经》说:“常见善人遭恶果,前世罪业多。”


世间的许多好人,因不明因果,多做的是善恶间杂之业,前生也有很多恶业。若今生善业尚未成熟而前世今生的恶业先熟,世人看到的,就是所谓好人不得好报了。


3.jpg


作恶不见恶,前世有余德

而那些作恶多端的人,不但没有遭受恶果,反而活得逍遥自在,这是怎么回事?

《三世因果经》说:“常见恶人得善果,前世积德多。”


造作罪恶的人现在没有受恶报,这种情况,往往是因为他前世修有福德,是他前世的福报没有享尽,他所享的是前世的福报。但是,“享福消福”,有再多福报,一味损耗,也终会有耗尽的时候,前世福报享尽了,恶贯满盈,他的果报就现前。


给大家讲一则著名的禅门故事:唐朝时,西域天竺国有位德高望重的戒贤法师。有一年,他突患恶疾,疼痛难忍、无法忍受,想要自杀以寻求解脱。忽见,文殊、普贤以及观世音菩萨现身,开示他道:“你在过去久远劫多次做国王,但你迫害忠良、伤害百姓,恶行昭昭,本应堕入恶道。但因为你今生念佛修行、弘扬佛法,故而免除地狱苦果,转为人间病苦,你要忍受。三年后,大唐玄奘会拜你为师。”三年后,玄奘法师果然前来拜师,而戒贤法师的病痛也已完全康复。


《大宝积经》云:“假使千百劫,所作业不亡;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”纵使经历多生多劫、轮回转世,只要曾经的业力还在,因缘具足,果报就会现前。


古语云:“作恶不灭,前世有余德,德尽必灭;为善不昌,前世有余殃,殃尽必昌。”因果报应终会显现,要静待因缘聚合。


总而言之,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,因果报应,丝毫不爽。





文章底1客服.png文章底3百度.gif文章底4公众号.png

阅读14322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写下您的评论吧